梧(wú)皿(mǐn)攀(pān)到底是怎么回事?
党建引领聚合力。近年来,合肥市蜀山区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大力推进小区党组织覆盖,凝聚居民自治力量,不断提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让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让群众有更多的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以后晚上出来锻炼就方便了,没想到我们才提出建议,灯这么快就安好了。”看着新装好的太阳能灯,三里庵街道绩溪路社区绩溪新村小区居民王浩竖起了大拇指。
社会结构日趋多元、群众诉求日趋多样、矛盾问题日趋复杂……如何更好适应城市发展,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痛点、堵点、难点,推动居民小区由“小区管理”向“小区治理”延伸?绩溪路社区在绩溪新村小区建立了小区党支部,强化城市党建的“神经末梢”。
绩溪新村小区党支部成立后,吹响了“出征号”,号召小区“能人”共同助力建设小区文化生活。“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传统文化进社区等活动,聚焦居民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为小区里的治理问题寻得‘良方’,也让基层治理更有成效、更有温度。”
能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到群众心坎上,得益于蜀山区把基层治理端口前移到小区,把党组织建到小区,把资源力量沉到小区,把治理任务压实到小区。
蜀山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蜀山构建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治理体系,夯实基层党组织“最后一公里”。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让群众有了“主心骨”。
截至目前,蜀山区600多个小区实现了党支部全覆盖,健全“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党小组—党员户”的组织体系,“两万余名居民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工作落在了小区,其先锋模范作用也发挥在了小区,实现了党建工作与治理服务体系的高度匹配和深度融合。”
“沉大哥,2栋和3栋中间的这排树太大了,影响采光。”“别着急,我来联系物业修剪树枝。”西园街道岳西东村小区的“红色小管家”沉国平是小区的“红人”,他每天走家串户,记录居民反映的大事小情,一件件推动落实,解决了不少“烦心事”。
为进一步推动小区党建工作,聚焦小区党支部作用发挥,使小区党员从“无岗”变“有岗”,西园街道抽调52名街道党员业务骨干担任党建指导员,52个小区党组织书记均由党员社区工作者担任,招募56名居民党员为“红色小管家”。
“我们组建‘党建指导员+党组织书记+红色小管家’的小区治理团队,通过建立小区微信群、楼栋微信群等形式,做实‘家门口’党建,确保联系服务对象户户知晓,让小区党员志愿服务‘活起来’。” 西园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
小区党支部成立后,最为要紧的事情就是把小区党组织情况公示出来,让居民知道“家门口有党组织”,有事可以找“家门口的党组织”。
“公示在小区显眼的位置,公示牌虽小,意义却重大,既让群众感受到党组织的零距离,也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党员在关键时刻‘站出来’,重要时刻‘冲上去’,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五里墩街道家家景园社区有关负责人说。
“三亮一做”行动是小区党组织履职尽责的重要基础工作。蜀山区各镇街、开发区结合工作实际,依托不同类型载体,推动小区党组织在群众身边常态化“亮组织、亮身份、亮职责”,推动“做好开门一件事”向“做好为民每件事”转变。
据统计,全区小区(片区)党组织已牵头解决小区垃圾分类站建设、高空抛物摄像头安装等“开门一件事”584件。“此举真正实现服务沉到家门口,打造‘社区+小区’融合共建新格局。”蜀山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要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基层党组织不能只演“独角戏”,而是要动员多方力量 “大合唱”,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有效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为老人缝缝补补的“近邻相缝”、为老人提供理发服务的“爱从头传递”、探访特殊老人的“相伴夕阳”长者服务……日前,蜀山区党建领航微公益创投项目大赛颁奖典礼举行,项目内容涵盖环境提升、文化建设、邻里互助、自治自管、志愿服务等各个方面。
在龙河路社区二楼的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里,摆着缝纫机、剪刀、针线、零碎布料等物品,“缝爱社”团队的阿姨们忙着手上的活,从床单、裤子、衬衫,一件又一件……在她们的手中,缝补完好。
微公益创投项目大赛上,该团队实施的“近邻相缝”项目荣获最佳项目奖。志愿者们免费为居民开展爱心缝补,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也更好地促进了社区邻里和谐。如今,团队成员已拓展至30人,服务居民近500人次。
“蜀山区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党建领航基层治理创投活动。”蜀山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挖掘热心居民的“金点子”,鼓励居民申报项目。之后,在社区人员的引导和帮助下,由居民自主提出想法、制定项目方案、组建项目团队。对确定的优秀项目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并由区民政局统筹、街道和社区全程跟进指导,由居民自主组织实施。
“通过凝聚居民自治力量,共建文明幸福社区,形成了以党建引领多元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新格局。”相关负责人说,微公益创投活动实施以来,全区累计支持400 余个“微党建、微服务、微综管、微自治、微更新”五微项目落地实施,成为基层治理的数百条“纵干线”,把服务触角延伸到居民身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