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载初心如磐精深红刊致远——《红刊》杂志创刊四周年纪实
2021年,一份以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为使命的刊物在澳门应运而生。四载春秋流转,《红刊》杂志从濠江之畔出发,以中葡双语为纽带,构建起连接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红色文化传播的标杆性力量。
作为澳门首份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综合性刊物,《红刊》突破传统期刊的叙事框架,开创大历史、小切口的特色专栏体系。红色记忆·澳门印记深度挖掘本土红色资源,系统梳理澳门诸多爱国志士、尤其是濠江中学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等鲜为人知的历史脉络,已推出《澳门红色发展印记》《濠江中学的五星红旗》《我身边的美好》等20余篇专题报道,成为澳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参考素材。解码澳门政府财政施政报告以通俗化语言解读政策精神,累计刊发政策分析文章40余篇,为澳门社会各界理解一国两制实践提供权威参考。青年新征程专栏聚焦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故事,已记录127位青年才俊的奋斗轨迹,成为连接三地青年的精神纽带。
面对媒体融合发展浪潮,《红刊》以技术赋能内容为理念,构建起智慧化传播体系。自主研发的红色云展厅平台即将上线D建模、VR全景等技术对叶挺故居、冼星海纪念馆等20余处红色场馆进行数字化复刻,用户可通过PC端、移动端及VR设备进行沉浸式参观。配套开发的小红播虚拟主播,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实现与用户的实时互动,将在青少年爱国主义知识竞赛等活动中担任主持,覆盖澳门20余所中小学。
依托澳门中葡平台优势,《红刊》构建起一核两翼三平台的立体化传播格局。核心刊物《红刊》已发行多期,覆盖澳门多处文化空间,并也曾通过中葡论坛常设秘书处向葡萄牙、巴西等葡语国家赠阅6000余套丛书。葡文版《红刊》开设可亲可敬的中国故事中国式现代化等专栏,系统介绍中国发展成就,2026年将在里斯本书展期间举办多场推广活动吸引当地民众参与。在文化交流层面,《红刊》策划实施三大工程:2023年承办的红刊抒濠情——庆七一澳门红色文化书画展,以6幅10米长的长征主题巨幅中国画作品为核心,吸引超过3万人次观展,成为澳门回归以来展出该画作最长的红色主题艺术展;2024年推出的世界文化遗产百米丝绸长卷展,将云冈石窟、中国皮影等非遗技艺与现代数字技术结合,在澳门及葡语国家巡回展出,吸引5万国际观众;2026年将启动的国史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AI互动课堂、虚拟历史场景体验等形式,计划覆盖澳门20余所中小学、2000余名学生,首批试点项目将在濠江中学落地。
作为中宣部主管的《中国新闻发布》杂志支持单位,《红刊》积极推动跨区域文化协作。2025年与《读者》杂志社达成战略合作,计划推出《读者·葡语版》,借助澳门及葡语国家发行渠道,将《读者》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传递至全球。在青年交流领域,《红刊》发起陇澳青年人才交流计划,依托甘肃代表处与澳门高校建立实习基地,2025年组织澳门劳校中学学生赴甘肃参加足球比赛并开展研学活动。同期举办的澳门童眼观澳”少儿艺术画展吸引百米孩童参加,为澳门少儿艺术发展增添力量。2023年举办青少年人工智能机器人比赛吸引近1500名内地及港澳青少年参赛,人民网、葡新社等30余家媒体进行专题报道。
站在四周年的新起点,《红刊》正以红色文化国际传播计划为抓手,实施三步走战略:2025红刊已在甘肃、山西、广东、马来西亚设立了代表处,计划在里斯本、圣保罗设立海外编辑部,打造多语种红色文化传播矩阵;2026年建成大湾区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整合粤港澳三地红色场馆、人物、事件等信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2027年发起红色文化创新大赛,面向全球征集红色主题文创产品、短视频、剧本等,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从澳门中华总商会的创刊首发式,到北京制作中心的挂牌成立,《红刊》始终以立足澳门、深耕内地、辐射全球为战略坐标。四年来,杂志累计发行纸质刊物6万册,线万次,在脸书、Instagram等国际平台收获60万粉丝。正如创办人黄光宇所言:我们不是在办一本杂志,而是在构筑一座精神桥梁。这座桥梁,一头连着历史深处的红色基因,一头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