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员:让创新创业成为校园的最美风景
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高端红外智能热像仪,可实现胃部无麻、无痛、无创、无盲区检查的磁悬浮胶囊胃镜机器人,临床级直肠癌诊疗评估一体化AI系统……4月9日,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争夺赛在重庆大学举行,最终6支团队从国内外340万个项目脱颖而出,荣获冠亚季军。
一个个充满激情的团队,一项项脑洞大开的成果,让校园里创新创业的青春活力得到充分彰显。连续举办8届的比赛,已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方面形成品牌效应,在促进教育教学、科技创新转化、人才集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届大赛吸引了1450万学生报名参赛,参赛者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校赛、省赛、国赛的激烈竞逐,最终一批“敢闯会创”的青年走到最后,他们的“双创”故事,集中彰显了上千万创客学生的智慧与风采,必将成为激扬创新动能、释放创业潜力的舞台。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能。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创新创业培育新引擎。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高水平组织创新创业活动,就是搭建一个创新创业的舞台和平台,引导青年学子自由探索创新,努力拓展认知边界、开辟认知疆域、孕育科学突破,在互相交流中碰撞出创新之火、科技之花,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尽快突破“卡脖子”难题夯基垒台。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本届竞赛中,涌现出一大批有情怀、有担当、有能力的创新创业团队,带来的项目成果令人耳目一新,有的还蕴藏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勇夺冠军的南京理工大学“光影流转——亿像素红外智能计算成像的开拓者”项目团队,成功解决了视场与分辨率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研发出首台亿像素、多模态超分辨红外探测系统,并实现了仪器全部国产化研发。这项成果打破了一些国家对核心器件的垄断,突破了西方国家的长期技术封锁,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
与此同时,应当看到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在创新多极化趋势日益凸显的当下,开放为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正因为此,本届大赛积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搭建全球性创新创业竞赛平台。数据显示,本届大赛与2021年相比,参赛项目数和参赛人数分别增长了44%和62%。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等世界百强大学共有2873个项目报名,达到国际项目总数的37%,不同国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跨时空交流。开放添活力,创新增动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才能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奋斗正青春,创业正当时。用竞赛搭建创新人才交流的桥梁,汇聚创新创业的青年力量,定能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赛道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为早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凝聚磅礴力量。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