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当美国特朗普政府悍然挥动“关税大棒”,肆意向全球贸易秩序发起无理挑衅之时,中国企业家们正依托“技术创新”与“品牌价值”的“双轮驱动”模式,在全球商业版图中开拓崭新航道。破局之刃何在?韧性之智何来?胡润百富“瞰”中美——为您解构全球商业暗涌下的东方破局之道。

  在这场看似关乎美国国家战略的宏大叙事里,美国消费者的钱包、中国企业的转型机遇、全球供应链的重构逻辑,正交织成一部充满张力的经济变奏曲。

  然而,新的危机已悄然浮现。无论关税政策如何演变,大量传统制造业岗位正被智能设备取代。美国劳动力市场正遭遇自动化重创,智能设备大规模取代传统制造业岗位,即便产业回流政策勉强留住工厂,“无人工厂”模式仍让就业岗位“空心化”,失业率恐将迎来新一轮飙升。而中国凭借成熟产业链与技术承接能力,正悄然吸纳高端产能并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成为这场变革的最大赢家。

  2025年4月,美国制造业回流话题再度成为全球财经界焦点。随着白宫推出新一批税收优惠政策,企业主们却在《华尔街日报》论坛上集体发声:“回家”的代价远超预期。这场轰轰烈烈的产业迁徙运动,正在撕裂美国制造业的肌理。

  关税不能让美国制造业一夜回流,但可以加剧美国社会的深层矛盾。劳动力成本高企是美国无法回避的实质问题。美国制造业平均时薪达32美元,是墨西哥的8倍、中国的5倍,导致即便有政府补贴,企业仍难以承受人力成本压力。

  即便制造业真的回流美国,也可能因高昂的人力成本、自动化替代及产业链配套不足等问题,反而加剧失业危机。企业为控制成本将更多依赖机器人而非人力,同时供应链断裂和熟练工人短缺进一步削弱就业增长潜力。

  劳动力断层问题尤为致命。美国制造业从业者平均年龄已达44岁,年轻人更倾向选择硅谷的科技岗位而非工厂‌。荣膺《2024胡润百富榜》第191位的曹德旺,其在俄亥俄州的福耀玻璃工厂因工会反对自动化改造,生产效率仅为中国同行的60%‌。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回流企业陷入两难:若坚持高薪雇佣本土工人,利润率将跌破盈亏线;若强行推进自动化,则可能触发劳资冲突。

  这种因工会力量强势导致的劳资博弈僵局,迫使企业在选址时不得不将“制度环境对自动化的友好度”纳入核心考量,那些通过《工作权利法》削弱工会影响力的地区,正悄然成为资本规避冲突的新选择。

  面对特朗普的“制造业回流”愿景和美国本土制造业因工会阻力导致的生产效率瓶颈与劳资博弈困境,资本开始用脚投票,那些试图在成本控制与劳资关系间找到平衡的企业,正将目光投向美国国内工会势力薄弱的“制度洼地”,由此勾勒出一幅耐人寻味的“避工会”投资方略。

  美国50个州中,有27个州通过《工作权利法》禁止企业强制员工加入工会或缴纳会费。这些州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中西部,包括得克萨斯、佐治亚、阿拉巴马、南卡罗来纳、田纳西等传统“阳光地带”。以阿拉巴马州为例,该州工会密度仅为6.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3%。这类州通过削弱工会力量,形成了独特的制度优势。

  对于计划在美推进高度自动化生产的中国企业而言,工会密度低、劳资冲突风险小的制度环境,正是破解关税背景下,美国制造业“高人力成本+强工会干预”双重困境的关键钥匙。如今,这一制度壁垒构筑的劳资关系“缓冲带”,正成为其叩开北美市场的战略支点。

  以天源服装在阿肯色州小石城的智能工厂为例,这家全球最大的阿迪达斯运动装生产商引入美国SoftWear Automation公司开发的330台 Sewbot 机器人,实现每22秒生产一件T恤的效率,全厂仅需400名员工即可达到年产能2300万件。这种“黑灯工厂”模式直接冲击了美国传统纺织业——即便按照每小时15美元的法定最低工资计算,人工成本仍比机器人高出10倍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工厂选择落户工会密度仅6.3%的“工作权利法”州阿拉巴马,通过制度优势规避劳资冲突,这与福耀玻璃在俄亥俄州因工会抵制导致自动化改造失败形成鲜明对比。

  “黑灯工厂”的模式正在改写就业市场规则。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2010年制造业岗位减少的560万人中,81%源于自动化而非产业转移。不难想象,当中国企业将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30秒下线一辆车”复制到美国时,传统产业工人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即便像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巨头,其威斯康星州工厂的100亿美元投资中,70%的资金也流向工业机器人研发,实际创造的蓝领岗位不足预期的三分之一。

  这种结构性变革的后果已在福耀玻璃的案例中显现。尽管该曹德旺在俄亥俄州工厂投资超7亿美元,但工会抵制导致自动化率仅为中国工厂的60%,生产效率差距直接反映在成本上。当中国企业选择“用机器人投票”时,特朗普所谓的“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技术迭代逐渐瓦解。

  当美国将关税加到125%的时候,本身就已经变成了数字游戏,现在美国巨头的遭遇进一步证实特朗普的关税最终将成为笑柄。显然,特朗普的政策设计并非基于市场规律,而是通过制造“保护主义红利”的假象,迎合部分选民对制造业回流的期待。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