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手抖、手部关节疼、握不住东西这些变化预示着啥?
人上了岁数,手部皮肤容易变粗糙,还可能出现黑褐色斑块或绿豆至黄豆大小的瓷白色斑点,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年斑”。
“老年斑”其实是一种脂溢性角化症,多见于手部,面部、躯干部也可见。“老年斑”的发病原因多为增龄带来的代谢功能下降、过多的日光直晒以及长期接触化学物品。此外,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抽烟、喝酒等也是过早出现“老年斑”的重要原因。
出现“老年斑”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在生活中,老人可通过补充足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E和维生素C,来延缓这一进程,坚果、蔬菜、水果等就富含维生素。
震颤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一种手部变化,以前也叫良性震颤、家族性震颤或老年性震颤,现在统称为“特发性震颤”。
很多老人出现手部震颤会比较恐慌,以为是得了帕金森病。实际上,震颤是特发性震颤的唯一症状,而帕金森病的症状除了震颤,还有肌肉强直导致的动作缓慢、面部表情不丰富带来的“面具脸”等多种表现。特发性震颤多在手部活动时出现,帕金森病则正好相反,要注意区别。
老人手部关节疼痛可能是手部关节功能退化导致的骨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是自然衰老的表现,与增龄、关节过度活动、外伤等相关。
这种退化首先发生在软骨,随着软骨磨损逐渐影响到关节面以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等组织,最终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严重的还会出现关节肿胀变形。
简单的手指康复运动,如双手交叉、握拳等可减缓关节退化速度,缓解临床症状。手指也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好发部位,如果发病较早,且多个小关节受累,应及时就诊。
握力减弱是衰老的表现之一。随着年龄增长,肌肉质量和生理功能会呈进行性下降,握力是其重要预测因素。
2019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将男性握力小于28千克、女性握力小于18千克作为肌少症的重要判定标准。很多临床研究表明,握力与老人反复跌倒以及自理能力下降密切相关。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握力每下降5千克,因心脏疾患死亡的风险增加17%,脑卒中风险升高9%。
用最大力量握住电子握力计,持续5秒以上,双手轮流测试2次,每次间隔30秒,记录数据后取平均值即可。
握力是可以训练的,建议老人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握力水平,选择握力器或握力圈等小工具进行练习,每天坚持20~30分钟。拧毛巾、举适当重量的哑铃等也有助锻炼前臂和上臂力量,改善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