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融转负要我说是件好事…
很多人觉得,上次社融转负是2005年,时隔近20年,社融又转负,说明需求下降到了冰点,天马上塌了。
还有人说2005年10月股市是998点,2007年最高涨到6124点,股市长牛可期,我只能说,你是懂YY的,大A需要你。
仔细分析一下各个融资主体,我们会发现,背后的原因没这么简单,很有可能是是国家的金融政策风向,产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社融数据中,跟居民最相关的是贷款,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300亿元,同比多增112亿元,维持了平衡。
之所以4月社融数据掉这么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过去的融资大户:地方政府,拖了后腿,较去年同期少增5532亿元。
去年年底的一条政策这个时候应该被重温一遍,那就是高层要求负债率过高的12个省市除基本民生工程外, 2024年不得出现新开工项目。
收紧地方政府的发债口子,说明有人意识到了地方政府的资金配置效率没这么高,盲目扩张基建,钱也流不到群众的口袋,不如把资源集中到更需要的行业。
这背后也涉及银行业GDP计算方式的变化。以前银行业的GDP核算主要考虑存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速。
并且4月份,央行亲手堵死了银行冲存款规模的路子——叫停了手工补息,就是在现有的存款利率水平上,不允许再补给一定的利息。
并且从宏观层面看,我们正处在周期底部,大家预期已经很低,一些华而不实的数据如若给不了百姓相应的幸福感体验,只会徒增厌恶和信用风险,所以不如早点泄压,把过去的数据“泡沫”趁机挤出。
这个改变很可能不是短期的。我最近跟一些地方zf的人打交道,也可以发现,他们对于经济和工作目标的追求上也变得更加务实。
因此我认为不必过分解读此数据,相比当下的社融数据转负,大家对自身生活的感受或正或负难道不早已体现出来了?
只是希望各路媒体也都别再提“需求疲软” “需求下降”“刺激消费”这种词了,路边卖油条的都知道疲软了这个事实,实在听的耳朵起茧了,不如咱多讲讲如何“提高收入” “增加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