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变化)把“包袱”变财富看乌梁素海芦苇“72变”
“乌梁素海的芦苇,一眼望不到边”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的这首民歌,真实记录了乌梁素海芦苇的茂盛。
7月的乌梁素海百鸟翔集、碧波万顷,昔日公众眼中的“显眼包”如今悄悄蝶变,演绎着“由黄变绿、由绿变美、由美变富”的生态画卷。
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红柳湖”,位于乌拉特前旗境内,是黄河改道和河套水利开发形成的河迹湖,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誉,并与岱海、呼伦湖共同构成了内蒙古三大淡水湖。
巴彦淖尔市生态环境局乌拉特前旗分局负责人王璞介绍,乌梁素海每年可生产芦苇近10万吨,这些芦苇属一年生植物,大面积的芦苇如果未经及时处理收割,就会腐烂在湖里,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大气中的碳排放,还会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影响乌梁素海乃至黄河水质的稳定。
为了保护好乌梁素海生态环境,近年来,乌拉特前旗不断延长芦苇产业链,加大对芦苇的多元化利用,誓把“包袱”变为财富。
走进内蒙古天骄乌梁素海芦苇编织有限公司,芦苇墙面散发着清香气息。芦苇装饰画别具特色,用芦苇编织的工艺摆件活灵活现,而通过机器加工的芦苇原料,变身为苇席、苇帘,销往全国各地。
“这几天我们正在赶一批订单,主要是用于三北治沙防护林工程,预定了10万平方米。”公司总经理黄占军说,由于芦苇是一种可降解材质,具有抗风沙、抗日晒、防风雪的特点,市场前景特别好。
不远处,几位工作人员正在用芦苇、蒲草编织手工艺品。曾经,他们在乌梁素海靠水吃水,如今上岸谋生,成为手工艺人。
张海英每天能编织20个苇帘,一年能给家里增收2万多元。“我们把湖区的芦苇利用起来,不仅能优化环境,还能创收。”张海英说,芦苇不仅能编席子、工艺品、手提袋,还能种木耳。
张海英口中的木耳是将芦苇粉碎,变成生产吊带木耳的菌棒。2019年,乌梁素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脱贫攻坚政策,带领渔民利用芦苇发展木耳产业,效益很不错。目前,园区已建成85个大棚,年收入超过200多万元。今年,该公司还引进试种了白芦耳、灵芝等新品种,拓宽产业致富路。
在内蒙古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乌梁素海的芦苇在这里变身成一张张光滑的芦苇刨花板,以另一种“身份”走向全国各地,实现了芦苇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填补了内蒙古胶合板无醛行业的空白。今年1月至5月份,企业产量为43220立方米,产值达7800余万元。
从吊袋木耳菌包生产到大棚立体栽培,从手工艺品编织到草颗粒饲料近年来,乌拉特前旗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做长芦苇产业链,让昔日的草叶几枝,变身为“黄金万两”,让乌梁素海的美,美在水,也美在苇。(完)
中国的桥,千姿百态,瑰丽多彩,从古至今如同道道彩虹,横亘华夏大地,创造了灿烂文化与辉煌成就。
进入夏天,在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的西宁熊猫馆,饲养员为馆内的4只大熊猫准备了西瓜、胡萝卜、苹果等食材,丰富食物内容,调整大熊猫的饮食结构。
近年来,天津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并合理利用开发。目前,天津已建成多个亲海主题公园及沙滩景区,为市民和游客提供看海亲海的休闲场所。
盛夏时节,北京市圆明园遗址公园内二百多个品种的一千余亩荷花盛开,吸引大批游客和市民前来赏荷避暑。
“我们将及时总结本次演练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水上应急处置程序,加大水上救助装备建设,不断提升水上救助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李晟表示。